社会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,作者云川国家人文历史|来源云川|作者陈艳欣|编辑在点心界,最受大众欢迎的莫过于"糯叽叽"美食了。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豆沙青团、芝麻汤圆、芒果糯米糍、八宝饭……咬上一口,满嘴软糯,碳水的欢乐油然而生。芒果糯米饭若是问起这些"糯叽叽"美食的原料,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——当然是糯米喽。糯米在天 .....

严正声明:原创文章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转载时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:今日新闻网-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,否则必举报并保留进一步追责的权利。

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 ,作者云川

国家人文历史 | 来源

云川| 作者

陈艳欣 | 编辑

在点心界,最受大众欢迎的莫过于 " 糯叽叽 " 美食了。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豆沙青团、芝麻汤圆、芒果糯米糍、八宝饭……咬上一口,满嘴软糯,碳水的欢乐油然而生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芒果糯米饭

若是问起这些 " 糯叽叽 " 美食的原料,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——当然是糯米喽。

糯米在天南海北的点心师傅手中,千变万化。久而久之,一些地方 " 小众 " 糯米点心也渐渐出圈,四川糍粑、西北甑糕、北京驴打滚、东北血肠、江南醪糟……这些点心,光听名字还真猜不出原料是糯米。

千年前,糯米曾是主食界的重要成员,为何 " 糯米 " 会改行 " 入驻 " 点心界?各地藏着多少不能错过的糯米美食?

" 糯叽叽 " 的前世今生

要想了解 " 糯米 " 的历史,自然要翻一翻稻米家族的家谱。我国是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之一,水稻品种有很多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感比较强的,有籼稻、粳稻、糯稻。虽然各类稻的长相都差不多,但是碾出的米口感却相差甚远。籼米的体形较长,有着硬硬的口感,非常适合做煲仔饭;粳米体形较圆,蒸出来黏黏的,更适合做饭团。至于糯米,则是稻米家族中黏度最高的产品,其包含的支链淀粉含量高达 95% 以上。

糯米到底有多黏呢?古人竟然用糯米来坚固城墙。明朝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中记载了最早的 " 混凝土 ",原料之一便是糯米。在石灰中拌入糯米汁,成了很好的胶黏材料,起到坚固作用。" 糯 " 在古文中也被称为秫。传说,朱元璋建南京城,城墙上的每块砖都要用秫粥" 固其外 "。不仅如此,从前人们用纸糊窗户、给书法作品裱糊,所用浆糊的成分也主要是糯米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南京用 " 糯米汁 " 砌成的城墙。来源:江苏公共新闻频道《新闻 360》截图

不过,糯米的主要用途还是果腹。在历史上某些时段、某些区域,糯米还是非常重要的主食。古代行军打仗时,士兵都会随身携带晒干的糯米饭,饥饿时可以拿出来加水冲泡。

有学者勾勒了糯稻的传播脉络。春秋时期,吴越人以糯米为主食,秦汉以后,随着东南地区人口流动,糯稻向各地传播,向东到达日本,向西扩散到云贵等地,向南到达老挝等东南亚国家,形成了 " 糯稻文化圈 "。今天,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以糯米为主食的传统。例如,对老挝人而言,日常提及的米饭主要指糯米饭;对我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来说,吃着糯米长大的孩子会被称为 " 糯娃 "。

这么看,历史上糯米在主食界的地位并不亚于籼、粳、麦等主食。那么,糯米究竟为什么会隐退主食圈?

江南糯米:" 糯叽叽 " 界扛把子

清代以来,政府在西南部分地区推行过 " 糯改籼 " 政策,例如有着 " 糯禾之乡 " 称号的清水江流域曾大规模进行 " 糯改籼 ",获得了较高产量。民国以来,地方也经常有 " 减糯增籼 " 的做法。

种植政策调整后,糯米在主食界地位似乎有些削弱。不过没关系,点心界中的糯米仍旧大放异彩。长江中下游是糯稻的主要产地之一,自然也是 " 糯叽叽 " 美食的核心生产区。

在南宋吴自牧的笔记《梦粱录》中,曾记载杭州点心铺子中的食物,里面提到了许多糯米点心:

乳糕、栗糕、镜面糕、重阳糕、枣糕、拍花糕、糖蜜糕、裹蒸粽子、栗粽、金铤裹蒸茭粽、巧粽、麻团、糍团、元子、汤团、蒸糍、常熟糍糕、水团……

这些琳琅满目的糯米点心,与当代的糯米点心比起来也毫不逊色。

有意思的是,江南地区的 " 糯叽叽 " 还做出了很强的地域特色。比如买桂花糖年糕,数苏州老字号店铺的正宗;说想尝汤圆,必须要去宁波来上一碗;说想吃大肉粽,必须要到嘉兴瞧上一瞧。糯米的 " 黏 " 仿佛也将糯米小吃与城市文化黏连在了一块儿。一些江南独有的糯米美食也吸引五湖四海的食客们奔赴而来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汤圆

· 青团

说糯米点心,不能绕开的是各色糕团。江南一些团子种类已经被全国各地的食客认可,比如青团。每年清明,都会有大量青团上市。青团的 " 青 ",主要是艾草汁的功劳。裹着细豆沙的青团来到北方后,还增添了很多新奇的口味,比如蛋黄肉松味、榴莲芝士味、鲜榨牛奶味……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青团

不过,江南的特色团子远不止青团。

比如立夏,江南一带的人会吃松花团子。" 松花团子 " 中的 " 松花 " 是马尾松的花粉。团子蒸熟后,在花粉中滚一圈,变成了黄灿灿的大团子。松花团是芝麻白糖馅,轻轻咬一口,糖水汁水就会涌入口中。

黄梅天后,人们还会吃炒肉团子。炒肉团子以鲜肉馅为主,还会配上虾仁、扁尖、金针菜等。最有意思的是炒肉团子并不封顶。因此购买时,师傅还特意会在团子上浇一层汤汁。

· 醪糟

谈糯米不谈米酒,怕是有些遗憾。糯米摇身一变,成了醪糟。醪糟还有个别名 " 酒酿 "。酒酿做起来并不难。将洗净的糯米上锅蒸熟,变成松软的 " 酒米 " 饭后,便可以拌入甜酒曲。中间掏个洞,两三日之后即可食用。" 酒酿 " 中的糯米可以直接吃,也可以连着米酒做出更多的美食。比如水烧开后,加入酒酿,冲入蛋花,煮一碗甜甜的酒酿蛋花汤,或是将蛋花换成糯米圆子,再放些枸杞,做一碗酒酿小圆子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醪糟米酒

除了用糯米酿白色的米酒外,每年冬至前夕,苏州人还会酿一种黄色透明的桂花酒——冬酿酒。苏州是吴国的都城,泰伯奔吴后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视为一年的初始。受周历影响,苏州人历来重视冬至,有 " 冬至大如年 " 的说法。俗话说 " 冬至不喝冬酿酒,来年不抗冻 ",冬至夜饭桌上,最能助兴的莫过于冬酿酒。冬酿酒中隐隐飘着桂花的香气,是老少皆宜的饮品。

· 乌米饭

江南的糯米饭也很有名气,比如八宝饭、乌米饭等等。立夏时,江南地区的人们多会选择食上一碗乌米饭。传说,这与纪念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有关。孙膑与庞涓斗智。孙膑装疯后,靠吃形似猪粪的 " 乌米饭团 " 为生,骗过庞涓。此后,吃 " 乌米饭 " 的传统便流传下来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传统乌米饭,配白砂糖很好吃

顾名思义," 乌米饭 " 是黑紫色。不过,乌米并不是一个品种,而是将洗净的圆白糯米泡入乌树叶汁水后形成的结果。乌米蒸熟后,待凉透后,油黑发亮。放上一勺白糖,拌匀后送入口中,软糯可口,植物的清香扑鼻而来。

东南西北出圈的 " 糯叽叽 "

虽说江南是 " 糯叽叽 " 产品的大宗产地,但在各地糯米研发师傅的推动下,东南西北都涌现出不少糯米美食。

· 西安甑糕

去逛西安古街,不会错过的是陕西名小吃——甑糕。甑糕读 z è ng g ā o,在陕西也读成 j ì ng g ā o。古装剧中,甑糕出镜率很高,电视剧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中,女主就特爱吃甑糕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西安甑糕

甑糕之所以有独特的历史韵味,离不开它独特的炊具。甑是古时用来蒸食的炊具,底部有小孔,放在大口锅上,可以蒸食物。《古史考》载:" 黄帝始作釜甑、火食之道始成。"" 甑糕 " 沿袭了古人蒸食的传统,只不过古时 " 甑 " 主要是陶罐,而现在 " 甑 " 多是铁制瓶糕锅。" 甑糕 " 用料丰富,糯米、大枣层层叠叠,蒸熟后咬上一口,黏甜味美。

· 成都糍粑

成都小吃中,红糖糍粑最有名气。很多人都分不清糍粑和年糕的差别,认为两者好像差不多。但实际上,两者的做法还是有些区别。糍粑需要先将糯米蒸熟,而后再将其放入石臼中反复捶打。而年糕则主要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。打糍粑并不轻松,因此民间也会说 " 糍粑好吃米难舂,一会让你打糍粑 "。打完的糍粑,可煎可炸,趁着热气浇上红糖汁最是好吃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糍粑

· 延边血肠

糯米到了东北,被做成了 " 血肠 "。听着有些吓人,却有着独特的风味。糯米蒸熟后与猪血、瘦肉、香料拌和,然后灌入猪肠晒干就成了血肠。食用时,可以切片煎或煮。血肠也是满族特色菜,最早是萨满祭祀敬神的贡品。在藏族、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有制作血肠的传统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血肠

· 广东荷叶鸡

荷叶鸡,也被叫糯米鸡。广东人对吃极为讲究,制作糯米鸡时会在糯米中裹入鸡肉、叉烧肉、排骨、咸蛋黄、冬菇等馅料。包上荷叶蒸熟后,糯米鸡自带一股清香,咬起来软糯弹牙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蒸熟的糯米鸡

· 北京驴打滚

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风味小吃。面团主要是由糯米面和黄豆粉制作而成。面团蒸熟后,还需要擀成厚片状,撒黑糖、红豆后卷成卷。最精华的一步是要将团子放在黄豆粉中滚一圈,很像郊外驴打滚时扬起的 " 尘土 "。这也是 " 驴打滚 " 名称的由来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

驴打滚

东南西北中,各地加入 " 糯叽叽 " 研发团的人数还真不少。" 糯叽叽 " 界甚至也分化出甜咸两派。比如汤圆,北方人理所应当认为是甜口,而华东一带最爱的却是鲜肉口味;再如粽子,每年端午,北方的白糖蜜枣粽都要与南方的蛋黄咸肉粽大战八百回合。

不过,更多的时候,人们食用糯米小吃时却有着相同的心意。糯米团寓意合家团圆,糖年糕寓意蒸蒸日上,糍粑越打越黏,生活越来越甜…… " 糯叽叽 " 们看似散作满天星,却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一份难得的联结。

主要参考文献:

游修龄:《糯稻文化区》,《中国稻米》1995 年。

严奇岩:《内地化与清水江流域的 " 糯改籼 "》,《中国农史》2014 年第 1 卷。

朱明娥 :《南京明城墙中的 " 混凝土 " 揭秘》,《江苏地方志》2009 年第 4 期。

这些东南西北都爱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?